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社区 >> 人物通讯 >> 内容

“吕梁山人”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信仰

时间:2015-6-24 9:31:11  作者:   点击:

  【本文为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业观察”系列专访,转载请注明“孔夫子旧书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60年代生人的成锡锋正在上小学,他记得当时的课本中充斥着标语口号式的内容,用他的话来讲,在短暂的新奇感过后,便是索然无味。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发现爷爷家立柜顶上的一捆旧书后,他也就与古旧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爱读书,到买旧书,到收藏古旧书,到如今的专题收藏,这期的“古旧书业观察”中,小编将邀请孔夫子旧书网书友“吕梁山人”成锡锋与大家分享他的藏书经验与故事。既然是市场,“卖家”和“买家”自然缺一不可,在前几期了解了几位孔网书店店主的心声之后,我们也需要听一听藏家、买家们对于收藏、对于市场有哪些看法。只有更好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古旧书业的发展和进步。

“吕梁山人”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信仰

吕梁山人 成锡锋的书房 图/孔夫子旧书网

由于地理上的阻碍,小编只能通过邮件进行采访。不过在成锡锋的回答里,故事、经验、图片详尽备至,颇为用心。小编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编辑,文章的下半部分将以原文为基础,以问答的形式为大家呈现,仅对文章进行微调及编辑。

聊收藏

大学四年与古旧书刊为伴 感念恩师

成锡锋发现,爷爷的那捆旧书是父亲在建国初期读过的课本,于是他悄悄地拿下来开始阅读。“这些教材虽然是编写于建国之初,然而内容却非常丰富,古今文学佳作被选入其中,让我感到兴味无穷。我由喜欢这些书中的内容,而喜欢上这些旧书。而正是这些旧书,不仅让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学习语文的基础,也让我的目光突破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吕梁山村特定时空的局限,看到了更为广袤的历史空间。”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成锡锋考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也是大学四年时间,他大量的接触、阅读到了古旧书、古籍等,也有了他自己的第一批藏书,更遇到了对他十分重要的一位老师。

现在的山西大学似乎不显山露水,但其前身是成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系李提摩太和李鸿章商议用庚子赔款修建的,它与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堂 (天津大学 )和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是联合国承认的中国建校最早的3所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由于建校早,所以藏书比较丰富,仅线装古籍就有13余万册,这就为莘莘学子遨游学海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成锡锋说,“上大学期间,我的学法比较‘另类’,就是上课不多,泡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料室多。因为在我看来,大学的教授的确学富五车,但其教学和治学方法听上几节课就可有个基本的了解,再听下去多会是知识的增加而已,于思维方法和能力提升并无更多的收获,而既可增加知识又可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图书馆探精测蕴。我喜欢运用专题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常常确定感兴趣的一个专题后便沉潜于书海之中,力求取百家之长自成一家,站在知识的峰巅一览众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大学四年我可以说一直与书为伴,与古旧书刊为伴。”

其间,有“一个人”和“一件事”对他影响颇大。这“一个人”加深了成锡锋对古旧图书的感情,而这“一件事”让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古旧图书,并由此开始了旧书收藏。

这“一个人”就是章太炎弟子、国学大师、书法家姚奠中先生的夫人李树兰老师。


“吕梁山人”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信仰

姚奠中先生和夫人李树兰 图/孔夫子旧书网

成锡锋回忆到:“当时她在学校图书馆北区资料室供职,只是那时我并不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先生的夫人。由于我一天要去几次图书馆,不仅借书,而且在资料室借阅珍稀图书来钻研问题,所以她便对我偏爱有加。每次去了,她都慈母一般问我这次要借哪方面书,然后不仅把我要的书刊找来,而且还给我介绍其它相关资料。那时没有图书电子检索系统,只有纸质书目可供慢慢查阅,而李老师凭借其对馆藏图书的熟悉无疑对我起了类似今日的‘搜索引擎’的作用。让我当时由衷感激并至今感恩不已的是,李老师对我这个喜欢书的学生在书刊借阅方式和数量上网开一面。山大图书馆的规矩是借阅室实行开架借阅,而基本书库、过刊库对教师和研究生实行开架借阅,对本科生则实行闭架借阅。李老师给予我这个本科生以老师和研究生的待遇,古旧珍稀资料也对我开架借阅,并且允许我一次借阅十几本。正是李老师的偏爱,不仅让我进入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殿堂’,而且深入了资料室这个文化的‘堂奥’,由此我便登堂入室,在学识增加的同时,对古旧图书的特殊珍稀重要性也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大学四年,泡在图书馆里,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我一生难得的经历与难忘的回忆。每念及此,我便由衷感激李老师。姚奠中先生是我们的恩师,但是我在很长时间内并不知道李树兰老师是他的夫人,直到前几年我在拜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东满78万字的煌煌巨著《姚奠中》时,才从书中照片发现李老师就是姚夫人,而此时她已去世多年了。我吃惊之余,深感惭愧,那夜往事浮现脑海之中,感激的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李树兰老师已走了,姚奠中先生还健在,姚先生现在已是百岁高龄。姚奠中先生是成就卓越的学者,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他是才华横溢的文艺家,诗词书画尽显大家风范;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桃李遍天下,特别是他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在此,我愿以学生和爱书人的名义,向百岁人瑞姚奠中先生和已经故去的李树兰老师再执弟子礼——时光易逝,师恩永存!”

而“一件事”就是1982年暑期山西大学图书馆淘汰旧书,这是成锡锋自己购买旧书的开始。因为当时图书馆已书满为患,为了使更多的新书有安身之所,学校图书馆便清理淘汰了一部分复本书刊。这部分书刊以建国前后的图书杂志为主,在运往废品收购站之前,学校以略高于废品收购站书纸收购价的每斤两毛钱的价格任校内师生选购。因为是假期,多数学生已回家度假,在校的师生便饕餮其中,成锡锋第一次有了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感觉。只是尽管不少书非常珍贵,价格也便宜得很,但由于身为学生囊中羞涩,他只是买了几十本而已,中有创刊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山西大学学报》和民国五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梓潼、谢无量编撰的《中国妇女文学史》。

网上淘书乐趣多 

从第一本藏书开始,成锡锋在古旧书收藏的路上越走越远,对于爱书人来讲,淘书自然是乐事一桩。他说,“对于有心人而言,想找好书便会千方百计到处寻觅。不同渠道点点滴滴的积累,久而久之便会汇聚成海而蔚然大观。相对而言,大城市的古旧书店和收藏市场中的旧书摊是我去的相对较多的地方,一些古玩店老板有时也会给我留心我喜欢的书刊。不过我淘书最多的地方还是网上,而且主要是孔夫子旧书网。”

“吕梁山人”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信仰

成锡锋《吕梁英雄传》系列收藏 图/孔夫子旧书网

他还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古玩店的东西注重品相,偶尔会有精品书刊,但老板特意付出热心,常会让买家不好意思讨价还价而最终觉‘割’得肉疼。书店和书摊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意翻阅,便于知道内容和品相。书店价格稳定,讨价和捡漏的余地不大;而书摊,讨价还价的余地大,价格便宜,捡漏的机会也有。但是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要付出差旅费用,这对我们这些工薪阶层而言,综合成本并不低;加之有时间和空间以及图书数量的局限,所以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孔网则不然,作为全球最大的旧书网,四海之内的书商均可参与其间,古今中外的书刊汇聚如海,选择的余地很大;特别是每天有新书上架和拍卖,只要有心,终会找到自己想淘的宝贝。

在他看来,孔网购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白天黑夜随时随地均可遨游其间,给每一位上班族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机会。晚饭后,清茶在手,鼠标轻点,或巡查于“网上书店”,或流连于“在线拍卖”,钩沉索隐,披沙拣金,固然系“淘宝”之举,也兼有“钓鱼”之趣,可谓其乐无穷!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君不见,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犹如渔翁撒网,钓者垂钩;而一点搜索引擎,则分明似‘纲举目张’之后的渔人收网;搜索结果出来,呼啦啦显示数十页,一本本相关的图书犹如渔网中活蹦乱跳的鱼儿鲜活诱人;而去粗取精找到心仪的图书,则如钓者钓到一条大鱼,让人喜不自禁!”

在成锡锋看来,孔网淘书,不仅是在体验淘宝、垂钓之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淘书的过程,不也在经历体味着这三重境界吗?!

始终坚持专题收藏

成锡锋爱读书、爱藏书。读书,兴趣广泛喜欢博览群书。藏书,确定专题坚持分类收藏。

在多年的收藏过程中,成锡锋形成了特色的专题收藏。比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特别是晋绥边区的出版物”,成锡锋介绍到主要是主要是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抗战日报出版社、晋绥日报出版社、晋绥新华书店、晋西北新华书店和晋绥军区、晋绥分局和晋绥、晋西北行政公署的出版物,还有当时出版的各类报刊。“吕梁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保卫延安的东部屏障、晋绥边区的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然而现在多数吕梁人根本不知道这片土地过去曾有过出版社并印刷出版过许多书刊。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吕梁人,有责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告知我的父老乡亲,以让大家留存红色的记忆。由于年代久远了,这方面留下来的东西不多,搜集起来也颇不容易。这些年,我搜集的晋绥边区出版物有300多册(种),相关资料和研究书刊近200册(种)。”

“吕梁山人”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信仰

罕见32开本《林彪文选》 成锡锋藏品 图/孔夫子旧书网

此外,成锡锋的收藏专题还有“文革期间出版的林彪语录、林彪文选”、“国内外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刘主席语录》《刘少奇语录》《刘少奇选集》”、“全国各地批判江青、四人帮的漫画集,兼及文革期间出版的江青文选和江青言论集”、“红卫兵诗歌集”、“统一战线的各种资料”、“现当代名人手稿和信札”、“线装古籍”及“古玩收藏类图书”以及“古今启蒙读物和中小学教科书”等。在具体的藏书方面,成锡收藏有罕见红塑封32开本《林彪文选》(上、下);《江青文选》、由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宣传部主办的《中学文革报》;《吕梁英雄传》系列藏品,其中有创作《吕梁英雄传》最初的参考蓝本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丛书,最初发表《吕梁英雄传》的《晋绥大众报》,由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早版本的《吕梁英雄传》,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吕梁英雄》的电影连环画本,新中国连环画史上第一部成套的连环画册、由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建国初出版的六卷本《吕梁英雄传》连环画,建国后上海第一家彩印厂“上海徐胜记”五十年代出版的对开年画《吕梁英雄:打垮敌寇 民兵立功》等;还有“民进会馆”相关资料以及“冀贡泉自攥年和日记”等等,蔚为大观。

如果说书商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那么藏家则始终对好书执着痴迷。

谈市场 

对话“吕梁山人”成锡锋:“揽货”应是时候 该出手时就出手

问:对您来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值得收藏的书?您藏书的标准是什么?

成:内容特殊,数量少,版本不错,品相差强人意,就是好书;如还能与自己的收藏专题和研究兴趣相关,便觉是值得收藏的书了。

我藏书首先看重的是书籍本身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三者必占其一,其次才说品相。如主观上喜欢,经济也可以承受,我便会收入囊中。

我虽喜欢收藏,但始终认为书是用来怡情养性或经世致用的。作为文化载体,我们对书的兴趣,最终应集中在发掘和汲取其文化内涵上。所以,我一直认为尽管收藏者可以率性而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怎么做便是怎么对,但最好的做法却是将收藏与阅读、研究结合起来,否则即使奇货可居,却也迹近于暴殄天物。当然,研究成果不一定非要马上呈现,它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譬如,我收藏的不少专题,其实就是自己将来退休后想从事研究的主题;而我之所以收藏书刊,也正是为自己将来研究而积累资料。我坚信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资料积累,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某一方面的难以匹敌的收藏家;而收藏加上研究,则可使一个人成为某一方面的真正的专家。古人治学重视义理、考据和辞章,收藏正可为考据奠定资料基础,而不断的考据则必然会发酵出“义理”的酒醅,假以时日“辞章”的佳酿汩汩而出也便不应是一件难事儿了。藏书如能臻此佳境,则应是书籍的大幸运,也当是收藏的大境界。

问:您觉得,古旧书市场最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 

成: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层面,所以萨默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中引用了无名氏的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所以经济学把有某种需要的人和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购买欲望称之为市场三要素。

显然,古旧书市场也摆不脱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藏书的分量、参与的人群以及经济环境,都会对古旧书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在我看来,古旧书市场由于带有一定的文化性、休闲性、怡情性和超脱性,在特定时段一般不会大起大落。不过,尽管这两年宏观经济环境不甚理想,整个市场有些低迷,但就微观市场来看,有分量的藏品加上适度的宣传造势,就会吸引更多的有购买欲望和实力的藏家,由此就会激起市场的涟漪甚至较大的波澜。

有人说人生需要精于识势、善于顺势和勇于适度的造势,古旧书市场其实有时也一样。

“吕梁山人”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信仰

各种红卫兵诗集 成锡锋藏品 图/孔夫子旧书网

问:对您来说,什么样的时机才适合出手揽货?在您看来,目前是否适合出手收货?

成:我们有句古话叫“乱世藏黄金,盛世玩收藏”。之所以盛世才玩收藏,是因为收藏品市场的买方群体必须有文化、有兴趣,还要多少有一点闲钱可资流动,而这只有经济发展、社会富裕方容易做到。按照国际流行的说法,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该国的收藏就会进入起步阶段,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之后,该国的收藏将会进入全社会的普及阶段,这与前面提及的我国的那句古话的意思有些相近。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8354元,根据国际汇率可折合6094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会后更多的人不仅会顺应国家的提倡而拥有“文化自觉”,也会因逐步追求精神文明而拥有“收藏自觉”。应该说,从大的角度讲,收藏市场会逐渐繁荣,所以我们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对古旧书的市场充满信心。

这也就表达了我的观点,现在“揽货”应是时候。只要自己选定了收藏主题,看准了藏品质量,摸清了市场价格,就可“该出手时就出手”。 

问:您是否经常参加拍卖会,对今年秋季古旧书的拍卖有何预期或期待?

成:我参加了不少孔网的竞价拍卖,但是正规的拍卖会我还真没有参加过,不是不想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而是平时冗务缠身无暇去光顾。过去印象中拍卖会的东西价格要贵点,但是从朋友们邮寄来的宣传册子上看,的确不乏精品,而且近两年价格也逐渐接了地气儿。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拍卖会,既可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向更多的朋友们学习请教。

名人信札、手稿收藏前景看好

问:您更看好哪些种类的古旧书的前景?

成:哈哈,我收藏的就是我看好的啊!开个玩笑,不过也不完全是玩笑。

我觉得散佚于民间的古代并不十分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著作,也值得收藏。中国的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对公认的大家的作品关注较多,而且这些大家有不少是文名与官名并隆,或文名因官名而重。其实,古代山野草泽不乏真知灼见之人,有的人也有书籍印行传世,而有的则虽无著作付梓,却尚有稿本藏于民间,这些东西的价值不可小觑,可以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深度研究打开另一扇窗口。我觉得这些东西的收藏前景应该看好。

另外,对文革期间的文学作品不宜以一句“了无价值”一笑置之、一概否定、一齐扔掉。且不说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值得一看,仅是作为不可能再出现的特定时代的文学标本,也有收藏价值。我觉得一些大多被人们当垃圾扔掉的东西,会得到未来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的重视。

问:据了解您参与了很多名家信札、手稿的拍卖,能否谈下您对名家信札、手稿藏品价值,近几年市场的变化及前景的看法?

成:是的,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名人信札的收藏,有时还会购进虽系普通百姓所写,但可以反映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特殊生境的信函。

如前所述,我觉得名人信札见心、见性,记实事,表真情,表现了人生境遇,记录了心理历程,还原了名人的个人经历,丰满了历史的真实细节,最具有史料和学术价值。而且有的名家信札本身还是书法精品,所以还具有艺术和欣赏价值,闲来赏玩,怡情娱心,兴味无穷。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名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亦需要正视并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收藏名人信札,就是尊重历史名人,藉此我们可以感知名人情感的脉动,可以感受名人人格的芬芳,也可以了解名人的日常生活。更何况,当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的通信,信札真的即将成为历史的绝响。所以,收藏名人信札,此其时也!

近年来名人信札市场价格走势始终向好,而且会逐年走高。现在,一方面信札价值不容小觑,另一方面许多人的收藏信札的意识还未唤醒。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会介入信札收藏。所以我对信札的收藏前景,真的看好。

普通的收藏者容易跟风,容易从众,所以名人信札拍卖的风向标始终随着大家公认的名人和大家随风而舞。其实,名人信札也需另辟蹊径,我们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名人,善于挖掘潜在的大家,然后对其信札逢低买进,逢低买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点历史眼光,也需要点未来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市场上的名人信札也有不少赝品,形势不容乐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鉴藏水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当然,伪造名人信札就是伪造历史,谬种流传会害人不浅,所以大家似应和衷共济,合力孤立不良商家,从而尽可能将信札赝品淘汰出局。

问:对新手来讲,该如何淘书,从何下手?您的建议是什么?

成:藏书不能泛泛出击,否则会使有限的资金最终打了水漂,得不到多大的收益。所以开始收藏建议最好选择一个专题或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然后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步扩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题、成为系列而有所收获。

藏书如不是出于投资的目的,建议起步阶段不妨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自己的业余兴趣选择一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传统藏家多具人文情怀,所以藏书也以文史类居多。事实上,文、史、哲、经、理、工、农、医均可成为收藏主题,三百六十行中每一行业的书籍都具有收藏价值,因为每个行业都需要理清自己的发展脉络,都需要有自己的历史传承。譬如,我刚开始就曾把“历代中小学教材”作为收藏专题,因为我当时是一名教师。当收藏与工作结合起来,就可使二者互补互动、相得益彰。

新手入市,最愁的是怕因不熟悉市场价格而花了冤枉钱。但是,如果您选择孔网的“在线拍卖”,可会使这一担心迅速化为乌有。孔网的“在线拍卖”,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参与者都比较熟悉市场行情,所以价格不会抬得离,最终的竞价也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市场走势和正常价格。即使是新手参拍,也基本不会走冤枉路、花冤枉钱,而且不久就会因熟悉了行情而成为从容应对的“业内人士”。

问:在收藏过程中,您还有哪些心得、经验,还望您不吝赐教,与广大书友们分享!

成:在我看来,收藏旧书是一种文化,收藏旧书是一种修养,收藏旧书也是一种信仰。收藏是现代与传统的对接,是今人和古人的对话,是个体与世界的对视。当我们与我们收藏的东西有缘相逢,我们便开始了我们和藏品的碰撞、交流、契合和相互启发,从而让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圆润、完美。

收藏也是寻根、补钙、修身、铸魂、养性、提神、励志。收藏古旧书籍也算“玩物”,但并非“丧志”,藏书中我们淡泊了世俗的功利,也避免了精神的异化。与古旧书籍为伴,让置身于俗世生活的我们手摩古物而神游古代,眼读旧书而神交先人,增加了别样的生活体验,拥有了特殊的人生感悟。它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安宁与和乐,从而避免了心为物役和灵魂的躁动。

但过犹不及。所以我和大家还想分享的观点是,收藏者自然有“博古”之好,却不必“嗜古”成癖;厚古无须薄今,博古必须通今。乾嘉史家翘楚王鸣盛认为:“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而不相悖,是谓通儒。”王鸣盛还说过:“古可好也,不可泥也……圣人亦不能背时而复古。”对此,我非常认同,也在此与广大藏友共勉。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收藏才更有价值;我们的人生,也才会更加美好。

我提倡大家收藏与鉴赏并重,收藏与研究同乐。收藏者如珠贝含沙,收藏到一本好书,就犹如珠贝坚韧地含入生命的沙粒。然后,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生命感受它,用思想的灵光照射它,用深沉的感情润泽它,用达雅的文字表述它,最终将思想和智慧的珍珠奉献给今人,奉献给后人,奉献给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颗珍珠,喜爱这颗珍珠,亲近这颗珍珠,珍惜这颗珍珠,永远记住它的光亮与美好、独特与不朽。

收藏也需要厚德载物。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均应记住“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事不为,不义之书不要。爱书之人中较少有特别富裕的人,但在收藏过程中还是要给自己确定几条坚守的底线。譬如我自己,因为在吕梁从政,所以就没有在知道我身份的吕梁人这儿淘过书,为的就是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走近了收藏,就是走进了历史;陶醉于书籍,也就是沉醉于文化。我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其中,分享前人的智慧,也丰富自己的人生,并藉此超越历史也超越现实,超越前人也超越自我……

人物简介:

成锡锋,1963年12月生于山西柳林。1984年大学毕业后,起初从教,后任省重点高中和地方高校负责人。2004年后任吕梁市副市长,兼任山西省政协常委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等职。

2002年在孔夫子旧书网注册,网名为“吕梁山人”。注册时的自我介绍是:1、交易当守交易规则,江湖自有江湖义气,朋友应具朋友情怀。 2、物去物来寻常味,患得患失何其累,友情友谊最可贵。 3、世界人口几十亿,彼此认识不容易,因为爱书网上遇,所以大家多联系!

网络编辑:贺立辉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