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两会专题 >> 提案信息 >> 内容

梁 瑜:吕梁彻底消除贫困的思路对策

时间:2017-3-2 9:08:20  作者:   点击:

决胜小康以来,我市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消除贫困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市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一、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贫因的分布特征。贫困地区多地理环境恶劣,靠天吃饭,丰年温饱,灾年返贫;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普遍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公路稀少,交通不便,通讯信息闭塞,人口流动性差,商品流动率低,观念更新缓慢;

(二)经济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业比重过大,粮食比重过大,农耕方式原始;小微企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家庭规模大,劳动力负担系数高;经济效益差,低投入,低产出和低商品率恶性循环,难以脱贫;对社会的依附性大,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人不敷出,寅吃卯粮,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所用的农用生产资料和工业品自给自足程度极低,都要靠外部输入,导致贫困县农民对外界社会依赖程度极大。

二、消除贫困的思路与对策

脱贫攻坚必须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定点攻坚,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有限资源、实现吕梁山彻底消除贫困的目标。

(一)在脱贫开发的思路上,应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这既是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又是解决群众温饱的现实途径。要达到这一基本目的,第一位的是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条件,使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使贫困农民收入来源趋于稳定,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是土壤贫瘠,就是干旱缺水、山大沟深,如果这样的生产条件能够改善,旱能浇,涝能排,就会形成白良好的自身造血机制,这样,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否则光一味救济,救济金发下去,钱袋子是鼓起了一些,但山河未改,而貌依旧,贫困的根源仍然不能去掉。

除改善生产条件外,对有些确属自然条件特别恶劣,资源极为贫乏, 养不活人的乡村,要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搬迁移民。有条件的全部搬迁,没有条件的可搬迁一部分,留一部分,搬迁的生产条件会好一些,留下来的一部分,拥有资源的数量也会增多,存量扩大、增量增加,生产生活条仵也会改善。

(二)在脱贫开发的措施上,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贫困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消除贫困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全社会都要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命运,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要千方百计继续拿出资金扶持贫困地区,脱贫工作要做到乡村、做到农户、扶到贫处。要提倡富者帮穷,特别是要组织省内外发达城市对口帮扶吕梁贫困山区,充分发挥发达城市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与贫困县共同开发当地资源、发展有助于解决温饱的农业项目。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定点帮扶贫困地区,帮助贫困乡村加强对扶贫I作的领导、实施好各项扶贫工程、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动员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贫困地区,要继续动员科研院所、民主党派、衬会团体工商企业积极帮助攴持贫困地区,为促进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三)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彻底消除贫困的治本之举。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我市目前农村贫困区大多都十分封闭落后,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很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很差。因此,提高贫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这些地方脱贫致富的治本之举。要通过义务教育、农业实用技术教育等活动,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接受新观念,就可以认识落后,认识贫困,从而有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这是实现脱贫的内因。要向贫困地区传授和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真正解决温饱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技。

要重点选择一些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既成熟可靠,又容易掌握的先进适用科学技术,真正传授到贫困农民手上,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武器。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和研究贫困地区率先致富的典型经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领导扶贫开发的水平和管理、组织、实施项目的能力。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教育贫困地区的农民少生优生,尽快使贫困地区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态。

 

网络编辑:贺立辉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