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两会专题 >> 提案信息 >> 内容

建议我市职业教育围绕服务经济转型跨越而发展

时间:2013-4-7 17:19:26  作者:佚名   点击:

民进吕梁市委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随着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资源,服务本地经济,因地制宜设计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吕梁的这个两个县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统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所数多,投入分散,配套建设不均衡,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比如,离石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仅110,却坐有1.9万平米的综合大楼,而在校人数1400多人的汾阳市职业中学的硬件建设却完全不达标,且校舍全为租赁。因此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专业设置和培训项目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部门协作、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职业中学招生难的问题突出。每年初中毕业生中,除有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去吕梁农校、吕梁会校等办学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再加上毕业后务工的学生,最后进入职业中学就读的人数很少,致使职业中学的生源不断萎缩。

3、职业中学的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一些职业中学不仅接受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承担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及岗前培训。目前尚无实训场地,实训设备更是不能满足需要。

4、技能教育仍是职业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不足,另一方面是实训设备缺乏,开设专业少,没有特色专业,严重制约了学校技能教学的开展,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工作的措施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市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市区位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适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需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1、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以新建的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重新设置课程,规划教学目标。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吕梁主导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堂对接车间、课程对接工艺。坚持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零距离”,促进校企、产教对接,实现校企双赢,合作共赢。

2、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拓宽职业教育专业,广开就业渠道,打造职教品牌。进一步落实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好全市的职业教育。由教育、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联合对我区的职教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职业中学的精品、特色专业,同时,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形成规模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训教学水平。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形成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基地网络,逐步完善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教学生产型实训基地,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在积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形成多元投资、共建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和实训实习的链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4、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建设,通过补充、调配、培训等方式,扩充专业教师数量,提高专业教师水平,并完善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的外聘教师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5、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全区上下、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支持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推动全市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同时,加大职业中学招生宣传力度,走出目前的生源困境。

网络编辑:admin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