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社区 >> 会员佳作 >> 内容

薛宝应:诗入“无题”别样情

时间:2009-7-8 11:11:54  作者:   点击:

 诗入“无题”别样情

薛宝应

    诗歌原本就是无题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谓最早的无题诗集。

    三千年前的古人,大概还不习惯于有意识、有主题地作诗,他们的写作,只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诗经》中的每首诗均以篇首句中的二字为题,如《氓》、《伐檀》、《关雎》等,就这样,开了无题诗的先河。

    战国时的《楚辞》,除《离骚》、《怀沙》等一部分有标题有主题的诗歌外,许多诗仍然沿用了《诗经》的做法。如:《惜诵》、《思美人》等,可以看作是从无题到有题的过渡时期。

    魏晋时,文学趋于独立,立题作诗已成常规,但仍有不少人喜作无题诗。如阮籍就有《咏怀》诗82首;庾信也有《拟咏怀》27首。虽貌似有一标题,但极为含混,实际上也是一种略为变相了的无题诗。

    在诗歌盛世的唐代,更有许多诗人写过无题诗。

    陈子昂有《感遇》38首;李贺有《感讽》5首。显然是魏晋阮、庾的延续。

    真正以“无题”命名的诗人,首推中唐的卢纶、李德裕等人,他们走出了一条用“无题”名篇的新路。

    中国文学史上写《无题》诗最多的、能代表无题诗最高成就的当属晚唐才子李商隐。他的无题诗,是一曲曲迷离悱恻、深沉悲愤的人生哀歌。如我们熟知的《锦瑟》,就是一首类似《诗经》命题方式的含蓄朦胧的无题诗。

    晚唐至明清,也有不少人模仿李商隐写过“无题诗”,但优秀作品极少。

    现当代仍有以《无题》名篇的作家,如鲁迅。他在1934年写的那首无题诗(万家墨面无篙莱)也表达了对旧时代的无限愤懑之情。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题诗?

    除最早的《诗经》外,后世的诗人诗作一般脱不开以下几种因素:

    一、寄寓不便触及的政治内容

    二、陈述不好直言的坎坷仕途

    三、隐含不愿公开的爱情故事

    阮籍是这样,陈子昂是这样,卢纶李德裕也是这样,李商隐更是这样。一句话,之所以冠以无题,是因有难言之隐。以此看来,我们在欣赏时就应该追本溯源,努力揭开诗人那迷离的面纱,还原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无题诗赏析: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陈子昂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翁,孤兽犹不忍,何况奉君终。

    译文: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为了邀功竟吃了中山君烹死其子的肉羹。

        对亲骨肉尚且如此狠心,对他人怎么会有忠心。

        我听说过中山国丞相的事,他竟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放鹿的老人。

        对一个失去母亲的小鹿还能够放生,何况用这种心地侍奉君主的后人。

    赏析:陈子昂写了两个故事,这不难理解。但要思考的是他为什么这么写?他遇到了什么事因而有感要发呢?

    原来,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室宗亲,甚至连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也不放过。这样一来,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同样干了许多“大义灭亲”之事。对这种政治风气,陈子昂十分反感,但又不便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表面像咏史,实则在讽喻。清陈沅《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一语道出了作者主旨。

    本诗当属第一类型——政治内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译文: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

          在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花覆盖着紫色的枝茎。

          春天白昼渐渐长了天黑的很晚,到秋季寒风又微微拂动。

          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梦何时成真。

    赏析:本诗前四句赞美香草兰若的秀丽,后四句转叹其芳华的零落。“岁月”、“芳意”用语双关,借华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陈子昂自己颇具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时被一段姓县令所害。本诗当属第二类型——坎坷仕途。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回想昨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和意中人相会于楼西堂东。

       没有采凤的翅膀不能自由飞翔,但彼此的心像灵奇的犀角永远相通。

       隔座行酒,美酒使我们陶醉,游戏猜谜,灯烛把我们的面颊照红。

    慨叹更鼓催人,我要应差离去,我漂泊的身躯犹如飘转到飞蓬。

    赏析:这首诗说明什么,暗含什么,的确不易理解。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爱情的狂热追求,其中因种种内外因素的阻碍,使诗人的感情显得惆怅、痛苦和痴迷,可为一家之言。

    本诗当属第三类型——爱情主题。  

(网络编辑:李媛)

网络编辑: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