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学苑 >> 统一战线 >> 内容

董学文: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时间:2016-3-1 8:54:41  作者:董学文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伟大复兴,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文化自觉,指的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深刻的认知,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

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文化建设,只有具备了自觉和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航向。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人类活动就是在文化的大系统中进行的。我们如今谈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目的就是要寻求在文化体系的活动中有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态度,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回顾近百年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自信来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推动进步,是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与改革时期,我们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紧密结合时代条件,阐明自己的目标和纲领,制定切实的政策和策略,为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社会的发展最终可以文化的进步来体现,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处在社会发展战略的轴心位置,社会、教育、科技等发展战略,都应围绕于文化这个轴心展开。由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所以,它对历史、现实和实践的影响也就持久而顽强。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首先表现为文化上的力量。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只有占据了文化高地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旨归,以主体自身的强壮和健旺为特点,因此,它自然会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想基础与先决条件。

建立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的自信心

其一,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说明我们民族在文化上是自觉和自信的。鲁迅先生在82年前就撰写文章,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他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但我们民族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这些人正是“中国的脊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注重吸收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营养,使文化自觉进入了新的境界。毛泽东总结道:中国自有共产主义学说以来,人们的眼界提高了,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更自豪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我们党、我们民族在持之以恒、奋斗不懈的文化实践中,始终坚持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精神。

其二,要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念与方法,才能在文化上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走向主动、走向先进。只有在各个领域多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才能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法宝。

其三,我们要注意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注意吸收西方当代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成分。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他还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这是很实事求是的。在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可能往往是要用人家打我们的“砖头”来修筑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厦。这一理念也是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议题中的应有之义。

不仅有热情,更要有理性

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仅是一种热情,更应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是人类通向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尺度。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谈不上有真正美好的生活;改善民生,如果不改善文化的条件与环境,那这种改善必定是粗鄙、浅层和片面的;讲幸福指数,如果不把文化元素包含在内,那这种幸福指数一定大打折扣;经济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更强的力量,那这种发展也难以具有可持续性的后劲。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矛盾和问题多发,思想困惑和精神焦虑加剧,在这个时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养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显得尤为迫切。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多元”杂处、多样共生的。眼下的“国学”热,某种程度、某种范围内满足了弘扬民族文化的一定需求。但毋庸讳言,它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还有一段距离。每种民族文化,都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有带人民性的东西,但也有非人民性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

超时空、超历史、超阶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统一、抽象、普适的所谓“民族文化”,也是子虚乌有的。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我们党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当代鲜活生动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更应该加以珍视的文化遗产,才是我们文化前进的主航道,才是我们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分。

鉴于历史上的经验,我们在从事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韧”的精神。因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既要推动它的繁荣和发达,又要看到完成文化任务不能像完成其他任务那样迅速,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不平衡的可能。“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列宁的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只有把文化的进步同整个社会的进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才能不仅承袭其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会把它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董学文)

网络编辑:贺立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