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吕梁 >> 内容

雨中去吕梁

时间:2014-11-4 11:01:34  作者:李骏虎   点击:

2014-10-29 04:54:00 来源: 山西日报(太原)

毫无疑问,这是一片热土!

连绵的秋雨洗净了老区的山峦、庄稼和村落,当载着山西省委党校第56期中青班60名学员的大巴车进入吕梁山境内,被拉煤重卡压坏的公路造成不断的颠簸,放眼望去,即使穿越县城平坦的街道,依山而建的城市依然顺应着山势的起伏。

这次组织去吕梁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参观学习,原本不在教学计划之内,是应中青班的学员们的强烈要求,经班主任请示培训部、教务部和党校领导后,学员们主动牺牲了一天的节假日,挤出一天的时间去于成龙的故居参观学习。秋雨如织,大巴车颠簸着驶入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远远可以望见故居院子里一株树冠高大的乔木蔚然如盖,初始,大家都以为是一株槐树,但文化园的负责人告诉我们,那是一株卫矛树。卫矛科是一种药材,多为藤类或者灌木,鲜见如此高大的乔木,这株1400年的卫矛树堪称“卓异”,于成龙从小在这株奇树下读书参悟,这株树也成为他一生为官“卓异”的象征和写照。

当年,于成龙45虚岁出仕,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去刚刚归于清朝治下两年的蛮荒之地广西罗城赴任县令,面对老母和亲朋的劝阻,他坦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这句话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豪言壮语,但其实不然,有清一代,因循明制,官场和民间最流行的一句大实话就是 “千里做官为了吃穿”,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现实之中,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却直接把官员的从政理念和价值观念从江山社稷和为民造福引导向一个不归之路,所以,自清兵入关以来,吏治的腐败一直是令各代帝王们头疼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于成龙提出“绝不以温饱为志”,可谓敢为天下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他“卓异”的肇始。自来到破败不堪、白天都有老虎闲逛的罗城茅屋县衙起,于成龙三次被清廷 “举卓异”,从知县、知州、同知、知府等地方官到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又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一品大员衔,他始终是清政府树立的“廉政楷模”,一生中的绰号都没有离开过“吃糠咽菜”等字眼,比如“于糠粥”“于青菜”,儿子千里迢迢去看他,回去时他没有什么可给家里带的,劈了半只咸鸭让带给老妻,却又一次被叫做“于半鸭”。于成龙一生异地为官,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两袖清风艰苦朴素,从来没有带过家眷,在“封妻荫子”的封建理念中,甚至有些违背“人伦纲常”,比如对老母生不能养,母亲过世也被“夺情”未能奔丧;对家中妻儿也未能赡养,任其耕种自食;甚而宦海20余年,只回过一次家,还是奉旨探亲,这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实在堪称“卓异”。当他年届花甲觐见康熙皇帝的时候,禁不住痛哭流涕,哭奏自己国而忘家,对老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的歉疚,被康熙皇帝口赞为“今时清官第一”,数度题诗、写匾褒奖他,嗣后又被御赐 “天下廉吏第一”,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

于成龙之所以三次被 “举卓异”,说明他在当时那样普遍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才 “卓异”,如果大家都是清官,他也就不会因为清廉而数次被擢拔,以一个前朝副榜贡生的身份,在平均寿命不到40岁的有清一代45岁出仕,68岁去世,20余年从县令做到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成为升官最快的一个人。但不要以为他仅仅只是个清官,他能够被朝廷重用,还因为是个能吏,不仅政绩斐然,还武功高强、文笔一流。为什么这样一个文武双全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一生身居高位,却甘于清贫自守、甚至多少有些不近人情呢?这还得从于成龙的后半句话里去寻找答案:“誓勿昧天理良心。”—于成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中年出仕之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牢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那他的信仰和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其父于时煌不务农桑,专攻儒学,将自己收藏的经史子集,悉数传授给于成龙兄弟及族中其他子弟,使于成龙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奠定了一生的道德准则。而青少年时期的于成龙,曾先后寄居于永宁州 (今离石区)于氏家族贡庙安国寺苦读六年,又在太原崇善寺研习四年,笃信佛家“因果报应”之说,使他不仅有信仰,还有敬畏天理公道之心,因此,毕其一生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一旦涉及私情私欲,他立即会板起脸来说“上帝临汝”“天监在兹”,绝不徇私枉法。

儒家的道德、佛教的真言,造就了于成龙一生的信仰和价值观,所以,他才能“卓异”“清端”,成为“天下廉吏第一”。仰望着细雨中巨伞般的卫矛树冠,我在想,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入中年的青年干部来说,此行的目的不是参观一个古代清官的故居景象、不是为了看一看那些残碑遗迹,而是要从他的人生历程中得到启示,坚定自己的信仰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要有当年跟着东征红军参加革命的先辈们那样的信念和梦想。于成龙和后来投身革命的吕梁儿女、老区人民,是山西的光荣,更是吕梁的光荣。安徒生说,光荣是一条荆棘之路,我们要像于成龙和革命先辈一样践行自己的人生追求,除了信仰和价值观,还要有他们那样义无反顾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奋斗。

此时秋雨迷蒙,我们参观完返程时,回望于成龙故居,那株卫矛树在雨中卓然异立,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回望的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我们热切地呼唤着中华文明的复归。

网络编辑:贺立辉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