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来源:湖南日报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浴火重生,世界为之震撼!
这是曾被国际社会视为难以攻克的艰巨挑战——
3年内,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近2000万的受灾民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重现勃勃生机……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世界为之瞩目!
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拼搏创造的人间奇迹——
3年来,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
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迹背后,是中国力量。
有一种坚定凝聚力量
——运筹帷幄科学决策有力指导灾后恢复重建
春天的旋律,奏响在北川新城——永昌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4月20日一早,巴拿恰商业街在永昌3万多居民的欢笑和泪水中开启,鼓点铿锵,羌乐悠扬,人们尽情放歌。午夜已过,这里仍水泄不通……
“永昌这个名字是胡锦涛总书记取的,寓意新北川和全国一样永远繁荣昌盛。”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说。
北川老县城在“5·12”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2万多居民只有4000余人逃生。作为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城的建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党中央的心,也牵动着胡锦涛总书记的心。
2009年5月,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胡锦涛总书记仔细察看规划展板和沙盘模型,详细询问工程建设情况,亲切看望正在紧张施工的建设者。他对大家说:“北川新县城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参加北川新县城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抓紧施工、确保质量,又好又快地完成建设任务。”
为了受灾群众早日重返家园,400多个日日夜夜,3万多建设者播撒汗水。2010年9月25日15时30分,一把挂着红花的巨大钥匙由山东省援建者交到北川人民手中……
目前,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地震灾区的永久性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全面恢复,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呈现在眼前。
事实上,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就投向中国:遭受重创的特大地震灾区能否重新挺立?
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对执政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
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深入分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后,果断作出“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这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创举。
10天后,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对口援建作出具体安排: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随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
震后30天。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对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动员令。
2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1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接连召开重要会议,研究解决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倾心相助,有关部门科学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饱受特大灾害摧残的土地,迅速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
力量,在凝聚,在迸发;灾区,在变化,在重生——
一年后。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两年后。“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如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这是一份权威部门1天前公布的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清单——
四川。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4%,投资完成92%;
甘肃。8个重灾县的7546个规划项目完工91.8%,受灾最重的陇南已基本完成重建;
陕西。4个重灾县已建成规划项目3964个,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5%。
到9月底总体规划颁布3周年时,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将全面完成,重建美好家园的预期目标将胜利实现!
有一种牵挂情暖万家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步
从取暖到口粮,从住房到看病,从上学到就业……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3年来,党中央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天,从巴山蜀水到甘陕山区,总书记先后5次深入灾区,进板房,上山寨,检查灾区群众生活保障情况。总书记反复强调,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孩子的家园。
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小学,一所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山村小学,凝结着中南海对灾区孩子的牵挂和期望——
地震中,这里的200多名孩子失去了校园,他们天天盼着能早日重返课堂。
2008年5月31日,金山寺小学孩子们难忘的一天。一直惦念着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长途跋涉,特地赶到这里。在狭小的简易防震棚里,总书记亲切看望正在刻苦学习的孩子们,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今天你们还只能在帐篷里学习,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建设好新校舍,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总书记充满感情的话语,让孩子们的双眸闪烁希望。
很快,大巴山里工程机械昼夜轰鸣。200多天后,金山寺小学正式启用。
3年来,四川、甘肃、陕西已经建成新学校3839所,数以百万计的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
有一种超越昭示未来
——科学发展观在恢复重建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关键。
面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灾区经济的恢复和产业发展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方式为经济重建排忧解难,为灾区发展鼓劲加油。
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恢复重建,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跳起摸高。
2009年5月12日上午,一辆面包车冲开设在庙子坪大桥中间的彩带,通往震中的都映快速通道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正式通车。
成都到汶川过去只有一条213线国道。地震后,这条唯一的“生命通道”被破坏,原本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被迫绕行上千公里。震后1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乘车体验这条刚刚建成的高等级交通线。
在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在灾区考察的行程中,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道路等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恢复生产的关键。要大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力支持。
“按照中央的规划部署,震后灾区由原来单一‘生命线’升格为‘交通网’,这是一个巨大跨越。”交通运输部负责人表示。
有一种关爱催人奋起
——对灾区群众心灵家园的守护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用坚强面对挑战,用微笑迎接明天。3年来,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同样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的锤炼。
这是一次次饱含关爱、细致入微的安排——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为更多受灾群众做好心理抚慰”、“帮助大家增强信心、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党中央非常重视灾区心理重建,以各种方式激励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这是一组组使人坚强、催人奋起的画面——
“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在四川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总书记搂着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一边安慰一边激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陕南的简易防震棚教室里,总书记把16个大字奋力书写在小黑板上,也深深铭刻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
在灾难中挺立。
灾区群众走出伤痛,下地耕耘,进厂做工,用双手重建家园,昔日的废墟真正走向新生。
在希望中奋进。
灾区人民的心中激发起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强大力量,给13亿中国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深刻的启迪。
我们坚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惧任何艰险、不畏任何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开创祖国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网络编辑:贺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