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在线留言 成锡锋博客
陈恩清:煤矿开采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亟待综合治理 陈恩清:煤矿开采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亟待综合治理
关注社会 - 陈恩清:煤矿开采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亟待综合治理
陈恩清:煤矿开采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亟待综合治理
 
关注社会  加入时间:2010-8-13 15:31:38     点击:795

民进吕梁市直总支部会员陈恩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煤炭资源的整合,煤矿开采更加科学、有序,资源集中、安全隐患降低、开采的强度大、工作面宽、机械化程度高,煤炭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但是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面积塌陷、水源破坏,本来就脆弱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等等。突出地表现在:

一是地形地貌、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采矿区造成的大小塌陷坑,形成的地裂缝,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黄土高原的吕梁,采矿使土地塌陷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一座座高大的煤矸石山,发生自燃,每天产生的大量SO2CO CO2等有毒有害气体,遮天蔽日,百姓苦不堪言,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又会导致了新的次生自然灾害发生。

二是水体遭到严重破坏,地下水位降低,造成饮水困难。据《山西煤炭开采对水源破坏影响调查研究》表明,吨煤开采对地下水破坏动储量为1.14m3/吨,静储量为1.07m3/吨,两项合计,每开采1吨煤将会造成2.48吨地下水损失破坏了含水层结构,污染了地表水,减少了地下水总量,使地下水受到污染,用水更加奇缺,百姓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是社会环境受到危害,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矿区开采塌陷,不仅造成了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吃水难、行路难、危房多、空气差等。村矿矛盾也十分突出,甚至激烈到带血事件地不断发生。

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审读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因此,解决采矿塌陷、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有效地解决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煤矿开采方面已经制定了的政策法规,如“环评”、“排污费”征缴等等,需要严格落实,尤其在资源补偿费方面。

二、科学制定长远规划和持久治理计划。治理塌陷灾害关键就是要根据地质条件评价的灾害程度,有计划的分步实施,并且做好长远规划和持久治理计划,与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规划及城乡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相互包容,这样就能做到科学的和有计划的综合治理。

三、保障矿区生态环境持久综合治理资金的投入,建立公共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利用税费的一大部分,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建立充足的公共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为矿区生态环境长期综合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制定强制性法规,综合利用煤矸石。煤矸石是煤矿开采后留给社会的污染物,每一个煤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综合利用煤矸石,将它变废为宝。应制定强制性法规,在煤矿审批时将煤矸石综合利用作为审批条件之一,做到“三同时”。

五、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治理步伐。对塌陷灾害的治理应以科技为支撑,资金作保障。我国有许多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许多资源型城市为治理塌陷灾害和水源破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了采煤塌陷后土地复垦和以较少投入获取塌陷区环境治理最大收益的问题,应此作为课题,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借鉴利用。

六、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治理塌陷灾害投资大,不可能把某一个区域的塌陷灾害在短期内治理好,采取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先急后缓,逐步治理。对塌陷区的治理要考虑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大的塌陷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区域和分时段治理,注意自然发展的多样性,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网络编辑:贺立辉)

上一条:王俭平:关于完善数字电视服务的建议
下一条:张德贵:关于制定耕地底线的建议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查看评论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6-2010 www.sxll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晋ICP备10006063号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吕梁民进邮箱:bgs@sxllmj.org.cn
版权所有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