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在线留言 成锡锋博客
应大力推进乡级卫生院建设 应大力推进乡级卫生院建设
关注社会 - 应大力推进乡级卫生院建设
应大力推进乡级卫生院建设
 
关注社会  加入时间:2009-10-17 8:33:15     点击:810

   吕梁民进  梁瑜

   近日,我们随吕梁市汾阳医院的部分骨干医务人员,赴临县碛口镇进行了义诊活动,并对该镇的卫生院的综合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了解,进一步探究我市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碛口镇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均有很大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镇,参保率达到97.1%,初步得以普及,农民参保费也有过去的每人10元提高到了每人30元,有力地增强了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然而,与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大幅跃升形成对比的是,该镇卫生院建设仍有较大不足。其面临的问题大致如下:

    1、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需要专门人才,然而,碛口卫生院现有的全部35名工作人员中,只有4名专职医生,专业技术人员极端匮乏。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服务要求。

    2、设备短缺严重。在我们进行义诊的过程中,发现碛口卫生院必要的医疗设备均存在短缺问题。由于医务人员少,技术简陋,导致卫生院内科、外科等技术科室不分,都按通科设置。必要的肝病、胃病等检查治疗的基本医疗设备都没有配备,由于手术用具短缺,导致简单的手术也不能进行。后勤方面同样简陋,病床、被单等都急需更换。

    3、医护人员缺少基本的收入保障。除财政局拨的部分工资外,碛口卫生院工作人员的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收入的补贴。药品销售收入的高低决定了其收入的多寡。财政投入偏少,导致卫生院收入单一,经费短缺,难以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甚至工作人员的生活都很难完全得到保障。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现有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低下,结构不够完善,导致当地群众在当地很难看病,只好外出医治,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由于财政投入少,卫生院很难发挥公共卫生医疗只能,为了解决人员生存的问题,难免出现盈利倾向,导致了医药价格虚高,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

    这些情况都在时刻提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功能完善,与农村群众希求相适应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这样的体系,是实现让农民少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的基础,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为此,经过深入思考,特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卫生院政策。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各项卫生工作政策要求的资金、项目及时到位,为基层卫生院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把农村卫生工作真正纳入到县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行业实现同步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乡村卫生事业的基本投入。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一是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政策体系,改善基层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高标准的乡村卫生所,或者将农村现有公有房屋、闲置不用的校舍等通过协调划拨给村卫生所使用,逐步改善乡村卫生所简陋现状。如碛口镇冯家庄村,由于有了村两委的重视,其基本建设就十分过硬。这里的村卫生所不论是人员、还是设备、医疗资格、证书都十分齐全。这所卫生所供投资4.5万元,有村委支持垫付,目前,建设已基本完工,输液、打针、包扎等医疗措施都比较齐全,能保证农民群众日常看病使用。

    三、不断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待遇。要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基本素质,一要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二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制度,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卫生事业的力度,激励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从事卫生服务。最后要认真落实补助政策,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待遇。同时,积极倡导社会人士捐资兴办农村卫生机构,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国家、集体、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农村卫生事业的生动局面,多方解决农村卫生事业资金问题,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网络编辑:李媛)

上一条:李媛、梁瑜:绩效工资改革要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
下一条:建议规范医保卡的使用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查看评论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6-2010 www.sxll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晋ICP备10006063号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吕梁民进邮箱:bgs@sxllmj.org.cn
版权所有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